目錄

無趣之人,是無膽之人

最近讀了《拆掉思維裡的牆》,在書中找到了好多自己的影子,對自己一直以來的困擾有一種大澈大悟之感,所以想要趁著記憶猶新記錄下來,也提醒自己要改掉這些毛病。

為什麼你的生活越來越無趣?

其實我自己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,發現自己的生活變得很無趣,吃飯時想著書還沒念完,明天還有小考;念累了想滑手機,滑久了又有罪惡感,覺得「如果剛才把滑手機的時間拿來念書該有多好?」念書不太有趣,沒有很想打開書本,但不念書又怕會考不好;念久了會疲倦,但休息的時候也不太知道要幹嘛。我似乎總是放不下心,好像沒有什麼可以讓我感到快樂的東西。

我一直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,但同學們也都在念書,身邊的大人們也都在上班,他們看起來也不見得很想做這些事情,但還是一直做下去。這讓我覺得這種無聊中帶點無奈的感覺,好像是現在社會的一種常態,也就沒當作一回事:既然大家都跟我一樣,別人也是這樣在過日子,我又有什麼好抱怨的呢?

但在《拆掉思維裡的牆》這本書中,我竟然找到了答案。


無趣之人,是無膽之人

書中把我這種人,稱為「沒興趣一族」。他們沒什麼特別的興趣、專長,一直以來做的事情都差不多,工作上也沒有太多激情。他們看似失敗的很少,其實就是因為他們嘗試的很少、投入的很少,不嘗試也就不會失敗。

他們非常害怕失敗,他們是最缺乏安全感,最沒有膽識的一群人。

回想一下高中物理學過的「布朗運動」:花粉在液體中間,被水分子左沖右擊,走出曲折的不規則路線。那些「沒興趣一族」也是這樣:漂泊在世界這片大海中,沒有自己的方向,總被現實「趕」得亂七八糟。

他們看不到遠處的目標,只看到了眼前黑色的風暴。他的腦子裡閃過船毀人亡的景象,他的內心被恐懼狠狠地抓牢。他大聲哀號,沉浸在恐懼之中。他看到背後還有一小片地方沒有風暴,他調轉船頭,退向那個方向。他也知道,那個方向未來也會有危險,但是不管怎樣,先逃離這裡再說吧!也有幾次,他運氣不錯,碰到過很好的港口。但是每一個好的港口都有很多強大的競爭對手,對他來說,競爭也是一種風暴。他又調轉船頭,回到這片大海。這麼多年來,漂泊者一直在逃離恐懼,只知道什麼是自己不想要的,卻沒有思考過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。

「沒興趣一族」從來沒有想過投入當下、他們從來沒有感到過樂趣,他們總在思考:「讀這本書要幹嘛?」「去這裡要做什麼?」「萬一做不好怎麼辦?」…他們其實是膽子最小的一群人。

他們缺乏安全感、害怕失敗,害怕投入了卻沒有用,但沒有人願意說「我很害怕」,所以他們就騙自己說「我根本不感興趣」。這讓他們從一開始就無法從任何東西中獲得樂趣,自然也就無法產生興趣。


為什麼我會變成這樣的人?

我讀到這裡的時候,看著書中的文字發愣了許久,心中不斷冒出這個問題:「為什麼我會變成這樣的人?」答案其實也很明顯:正是成績的詛咒,造成我不敢踏出課業以外的範疇,因為我知道只要我有唸書,就可以在課業這塊取得暫時的成功,但在其他領域我卻「有可能失敗」。

花時間在其他事務上對我來說很不划算:既然我在課業上很少打敗仗,那又何必去自討苦吃,承受可能失望、難過的風險呢?而且把這些時間拿去念書的話,我可以取得更多成功,那我又何必要把時間賭在這種不確定的事情上呢?

當你開始計算短期的機會成本,你就很難獲得快樂,因為你會不敢在你沒有嘗試過的事物投入時間、投入精力,因為你有可能必須承擔失敗,心理學上的「損失規避效應」會阻止你做出可能導致損失的事情,所以你變得畏首畏尾、裹足不前。

書中提到,這些人常會有一種想法:「一旦找到終身熱愛的工作,我就會全力以赴,絕不會像現在這樣吊兒郎當的。」你有沒有想過也許邏輯恰恰相反?那些能讓你一直記得的事情,往往是你傾盡全力投入的那些體驗。只有全力投入的時候,你才會從工作中獲得快樂。 有什麼好不敢的呢?嘗試了的確可能成功、可能失敗,但你都不虧:嘗試成功了能收穫成果,嘗試失敗了能收穫經驗與智慧,這些都能帶來成長與快樂啊!


最近開學了,隨著學期間的課業壓力再度來襲,我差點就忘記還要定期更新部落格的這檔事。或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,讓我剛好在這時候讀到這本書,才讓我想起來我還有這麼重要的事情要做。部落格文章如今更新到第三篇,每一篇都幾乎可以算是重新認識自己的重大發現,也因此這件事情更顯得格外重要。不管是不是要寫給別人看,至少自己絕對是收穫最多的那個人。 既然現在在大學裡,即便在課業上投入更多努力,也不一定能取得多少成功,那為何不多花一點時間在這件穩賺不賠的事情上呢?

或許也是看了這本書的關係,讓我又有了想寫作的衝動:閱讀時,腦海中不斷冒出「這作者怎麼這麼懂我?」的感慨,對於自己沒有早點看到這本書感到惋惜,同時讓我愈發著迷於文字的力量。期許自己這學期能持續輸入與輸出的循環,有朝一日如本書作者般寫出這樣觸動人心的文字,繼續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。